[作者:彭瑞祥] 近期疫情趨緩,國旅熱度恢復,串聯基隆、新北、宜蘭的「淡蘭古道」沿線路徑與村鎮,也比往年熱鬧許多。旅人熙熙攘攘,欣賞田園山林美景、品嘗在地風土美食之餘,若再加上在地深耕的達人陪伴解說背後的文化與故事,以及過往為生計拚搏的珍貴生命經驗,無疑可為遊程加分,把休閒昇華為「見學」,讓土地的生命與故事,融入每位造訪者的人生旅程當中。
在新北市雙溪區,由原鄉女兒簡淑慧創辦的「注腳雙溪」,發起了地方首個地方創生計畫──「山海金 地氣香-地方創生文化人才培力與輔導計畫」,就開始串聯友善環境小農、科技青農、低碳綠色美食餐廳等經營據點,開創為「雙溪綠之道」的精緻文化旅行,讓遊者體驗雙溪人文與農創,深度閱讀雙溪的「綠」與「道」,既是走路的道,也是通往創生殿堂的道。
「雙溪綠之道」走訪據點,首先拜訪「羌之谷有機農場」,羌之谷主人張學良曾是一位警隊小隊長,退休後返回三港社區老家,「拿槍的手改握鋤頭」,在祖輩開墾過的連綿梯田與好山好水中,種植蔬果與養蜂。他出產的百花蜜最為人津津樂道,品質好,口碑極佳。
養蜂分為西洋蜂和土蜂,西洋蜂是外來種,養殖成本低,並可隨著花季遷移蜂箱,可以讓蜜蜂專門採集龍眼、荔枝等單一蜜源。土蜂的養殖成本高,產蜜量也不如西洋蜂,且無法搬遷,環境附近有什麼蜜源就採什麼,因此多為「百花蜜」。不過,「羌之谷」附近有北台灣才有的「森氏紅淡比」,產出以紅淡蜜為主的蜜香,有一股特別清爽的酸甜氣息,算是少見極有特色的蜂蜜。
張學良的種植黑美人、黛安娜等品種的西瓜,堅持不用化學肥料和農藥,幾十坪的瓜田裡,只見雜草、藤蔓叢生,完全看不出是瓜田,走入其中一不注意還會踩到果實──幸而藤蔓是可食的山苦瓜,雖然算是副產品。瓜田不起眼,卻是識貨人的最愛,訂單已讓他擔心無法出貨。張學良苦笑道,其實種西瓜賺不了什麼錢,算上整地、翻土、有機肥、鋤草灑水等工時,完全是虧錢,「做自己開心的」──張學良口中的開心,就是守住長輩留下來的田園山水,用友善的方法。
在「羌之谷有機農場」附近,坐落著一幢百餘年歷史的石頭古厝,張學良就從這古厝出生,這裡也是清末時期雙溪著名文人「張廷魁」故居,張廷魁在此地開辦私塾、創立了「貂山吟社」,為在地知識份子的培育打下基礎。這座故居至今仍有後人居住,也善用祖先開闢的水梯田和水路,種植無毒的蔬果如西瓜、小黃瓜等,為在地風土滋味增添一筆古蹟的傳承氣息。
同樣位於安港社區的「吳寮溫室農場」,則是斜槓科技農的代表。農場第二代經營人吳玉麒,平時上班時間在科技公司上班,休假時間才有空回家協助父親打理農場。他最著名的事蹟是利用自動化科技,替父親打造「智慧溫室」,不管是要種萵苣還是草莓,都可利用他建置好的自動化設備,利用偵測道的溫溼度、日照等參數,來控制滴罐、灑水、捲簾開關等工作,節省大約4~6成的人工。溫室外圍,吳玉麒則種植絲瓜、瓠瓜、苦茶樹等作物。目前他的通路固定、銷量穩定,包括公司、親友團購、或農場經營的臉書社團,都是長期互動的客源。
小農產品的通路除了傳統市場、雙溪車站外擺攤、外地遊客預定等流通方式,若再搭配創意料理專家、烘焙達人採用在地食材,更是能直接抓住客人的胃,讓旅人對本地食材印象深刻,流連忘返。
其中,位於雙溪街區上的「水水弎栖」與「Jeff's Bakery 天然酵母窯烤麵包專賣店」,則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以擅長的手工窯烤麵包、以及極具設計風格的飲食小店出發,成功吸引遊客上門,留住遊客的腳步之後,則開始採用雙溪本地食材。例如知名的「窯烤BBQ-雙溪黑豬肉漢堡」,不用說,自是採用雙溪著名的黑豬肉為引;而「雙委屈三明治」(其實就是三明治sandwich),則採用吳寮溫室農場的萵苣、小黃瓜等。注腳雙溪6月29日邀請媒體人與作家見學團到此造訪,兩項美食都獲得令人驚豔的好評。
來到「注腳雙溪」又是一片驚喜!在地廚藝師把最平凡的食材,變成一道道美感創作,組合成雙溪當地當季的風土餐桌。簡淑慧說,雙溪好山好水就是要賣自然、賣療癒,透過這些療癒感的自然地景與手做綠食,越來越多人會更認識雙溪季節性的山水食材、文化氣味,進而採購在地具有品質的低碳綠食伴手禮,也會想帶回家送給親友品嘗,不僅讓旅人運用地方綠食玩出創意,也讓旅人傳遞了雙溪豐富自然的綠寶石。這樣的綠色文旅帶給旅人與地方更友善的對話與互動,也希望透過這樣的綠色體驗經濟,帶動雙溪更多的永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