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注腳雙溪筆耕者連秋香
盛夏時節,擁有GTS 綠色旅行國際銀級標章的「注腳雙溪」,為協助在地媽媽重拾自信、再度就業,舉辦了「雙溪手路菜媽媽故事拼盤」活動。這次由永齡基金會「2025永齡媽媽築夢家計畫」贊助,現場賓客雲集,包括雙溪區長劉盈良、「永齡女力」專案經理陳敬涵、銘傳大學觀光系教授研究生等團隊,一同品嚐媽媽們的私房料理,聽她們親口訴說背後的故事與情感。從徵選、培力課程到成果發表,媽媽們不僅端出記憶裡的「菜味」,更自在地分享蘊藏其中的「故事味」。七道料理各有巧思,也讓淡蘭飯包再升級。

七道手路菜
蘊藏媽媽的故事與愛
「你最想念的那道菜背後,住著你最在乎的人。」當天的餐桌上,就是一篇篇這樣的故事。雙溪注腳工作室創辦人簡淑慧說:「當媽咪們開口說故事,山城也隨之甦醒,一道道手路菜,更連結人、土地與雙溪永續實踐的行動力。」
吳月圓 ~ 事事如意南瓜糕
市面上的南瓜糕總是光禿禿的,月圓媽媽卻給它戴上了「蒂頭」,讓它看起來像極了柿子。切開時,飄出雙溪泰平的段木香菇的香氣。那是一種真想多吃幾口、卻又美到捨不得下口的感覺。

王麗蘭 ~ 魚腥草茶
每到端午,母親總會煮仙草雞為家人消暑。今年,她換成了溫和的魚腥草煮茶,把母親的愛與生活智慧泡進杯中,化成一口口清爽的夏日慰藉。

呂明蕙 ~ 土地公香菇素咖哩餅
用雙溪段木香菇與有機咖哩自然香氣融合,加上注腳雙溪提供可愛土地公漢餅圖案,是雙溪百年農業文化的縮影,是一起守護家鄉文化與美味的心意。

呂麗雲 & 簡麗敏
~ 福氣馬卡紅 & 娘伴幸福瓜
兒時,母親在黃昏時分走進瓠仔田採瓜尋找綠寶石,父親在屋簷下削皮切片,晾成瓠瓜乾賣到市場。今天,這段記憶化成了爽脆的涼拌菜與Q彈的蔬果串,把一家人的辛勤與笑聲串在一起。

王佳蘭 ~ 三金智慧糕
靈感來自雙溪煤礦(黑金)、金瓜石黃金(黃金)、雙溪紫蘇葉(綠金),佐以貢寮「羽豐米」搭配黑米,做成軟糯米糕裹花生粉,搭配紫蘇葉香氣,跨域合作的故事,接地風味十足。

李氏竹 ~ 回憶春捲
剛嫁來雙溪時,她想念家鄉的味道。於是把雙溪黑豬肉與自種的九層塔、辣椒包進春捲裡,讓孩子愛上,也讓自己在異鄉找到幸福滋味。

林麗珠 — 筍香馬卡紅
以先生有機農場當季竹筍、小黃瓜、小番茄與黑豬肉香腸串成色彩繽紛的蔬果串,開胃又賞心悅目,不但是飯包裡的亮點,也是她給泰平山居生活的小小驚喜。

料理
是文化與感情的載體
劉盈良區長盛讚:「手路菜不只是技藝,更是生活智慧與文化記憶的傳承。」他感動於媽媽們用在地食材實踐低碳理念,也期待未來能以影音、刊物、小型展覽等方式,讓「雙溪媽媽手路菜」成為地方品牌,吸引更多人慕名而來。

永齡女力
媽媽的力量無比強大
陳敬涵經理首次造訪雙溪就被「淡蘭飯包」驚豔,她說:「媽媽們不僅做菜厲害,還有滿滿的智慧與故事。中高齡能華麗轉身,把所學貢獻給社區,真的很感動!」

新版淡蘭飯包
滿滿家鄉味
活動現場,新版淡蘭飯包大受好評。劉區長特別喜歡「十穀養生薑花素粽」,簡單樸實的味道勾起他對故鄉阿嬤的回憶;陳經理則被「三金智慧糕」的故事打動,感受到土地與產業的連結。

從味蕾延伸的雙溪故事
隔天,「東北角單車騎遊雙溪」團隊冒雨抵達雙溪高中,邊吃飯包邊聽注腳雙溪簡淑慧介紹如何用在地有機食材與媽媽們的記憶滋味,組成這份雙溪獨有的淡蘭飯包。參加者紛紛打卡留言:「健康又美味!」,也有人佩服銀髮媽媽解說員把雙溪故事介紹的好精彩,當下揪朋友預約注腳雙溪,決定下回再花更多時間來體驗。上週,換成福隆生活節的旅遊夥伴,來體驗飯包好滋味與雙溪小旅行。




活水創新,綠食永續
「過去很多人都說雙溪不知道哪裡好玩」簡淑慧說,雖然雙溪銀髮族居多,但文化底蘊卻很深厚,透過「青銀共創」,可以讓更多族群進來,因此邀請在地女性青創蔡詠昕以插畫記錄手路菜媽媽的神韻與菜色,製成明信片、展示板,讓旅人邊吃邊聽故事,深度體驗雙溪風土,還能把感想回饋給媽媽們。


過去在知名公益組織工作的簡淑慧,感謝雙溪區公所提報注腳雙溪作為「借問站」,決定以雙溪之名從公益出發,將成立借問站的補助經費,全數拿出來製作雙溪的摺頁、地圖及景點短片QRcode,並主動更新雙溪火車站破損的地圖解說牌。
注重原創的注腳雙溪,特別邀請淡蘭古道插畫家沈恩民為雙溪創作「雙溪 GT-Go!綠色旅遊地圖」與「街區十大人文景點插畫」,並運用雙溪青創呂明鎮創作曲「雙溪尚水」音樂來搭配人文短片介紹,期待更多旅人帶著永續理念走進雙溪,欣賞這個美麗的所在。

